2024年6月24日,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和中国科学院第二十一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隆重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明建设科技强国的内涵要求和战略安排,为新时代新征程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建成科技强国,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梦想,我们要一步一个脚印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到位。
聚焦“四个面向”加强科技创新全链条部署、全领域布局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加强重点科技领域前瞻性布局,体系化部署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
★面向经济主战场,围绕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运用数智技术等新兴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补齐重大技术装备短板,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以科技防范化解公共卫生、自然灾害、安全生产等领域重大风险,为疾病防控、健康养老助残、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持续提供科技支撑。
健全新型举国体制
以新型举国体制推进重大攻关任务,凝聚力量共同攻坚。
★在任务部署上,及时组织实施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国家科技重大项目。
★在资源配置上,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广泛调动产学研各方积极性,大力发展科技金融。
★在组织实施上,完善“揭榜挂帅”、“赛马制”等科研任务组织方式。
★在成果转化上,完善政策支持和市场服务,促进科技攻关产品推广应用和迭代升级。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骨干引领作用
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是科技创新“国家队”。
★稳步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带动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同形成国家实验室体系。
★国家科研机构发挥体系化、建制化优势,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加快形成基础研究主力军和人才培养主阵地,在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等领域加快突破,为培养顶尖科技人才创造一流学术环境。
★科技领军企业加快提升国际科技竞争能力,在知识产权、技术标准、产业生态营造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
近年来,我国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在疾病防控、健康养老助残等领域持续提供科技支撑,不断丰富科技惠民产品和服务,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图为2025年3月14日在2025中国医学装备展览会上拍摄的手术机器人演示现场。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摄
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
以科技发展牵引人才教育培养,强化产学研协同育人,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和良性循环。
★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大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培养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突出青年科技人才发现、选拔与培养。
★加速培养急需紧缺人才,加大前沿技术领域人才和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力度,持续加强关键领域的人才供给与储备。
★吸引并用好世界优秀人才,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
完善区域科技创新布局
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创新驱动发展合力。
★加快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构建一流国际化创新环境,努力成为世界科学策源地、未来产业引领地、开放创新核心枢纽和高水平人才高地。
★统筹推进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建设创新链紧密衔接、产业链优势互补的创新型城市群,打造更多优势突出的区域科技创新高地。
★强化央地联动、区域协同,推动科技资源共建共享、人才政策互用互认、技术市场互联互通。
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加强投入保障,完善中央财政科技经费分配和管理使用机制,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
★促进和保障科研人员专心科研,健全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的分类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
★夯实科技创新法治保障,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立法,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加强科技基础条件自主保障,提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水平,加强高端科研仪器研发,建设科学数据库和资源平台,加快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推动科学知识开放交流。
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
★培育创新文化,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为科技发展提供持久的价值导向和精神支撑。
★推出一批优秀文艺作品,充分展现新时代科技创新成果、讲好科技故事,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
★提升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强化科普能力建设,不断拓展科学知识传播渠道和手段。
★筑牢科技创新的诚信基石,健全教育、激励、规范、监督、惩戒一体化的科研诚信治理体系。
★强化科技伦理治理,完善新兴领域的科技伦理规制,积极参与国际科技伦理规则制定。
扩大科技开放合作
★加快集聚国际创新资源,在科学研究基金对外开放、科技资金跨境使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平台全球共享等方面下功夫,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
★深入践行国际科技合作倡议、开放科学国际合作倡议,构建互利共赢的国际科技合作伙伴关系。
★围绕气候变化、环境保护、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加强深度协作和联合科研,积极发起和组织实施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为新兴科技领域健康发展、共同应对全球挑战提供更多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