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在京举行,会后第二场部长通道开启。科学技术部部长王志刚率先登场,针对原始创新力提升、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创新区域布局和科技在疫情中的应用等热点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如何提升原始创新力?
十四五期间争取基础研究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8%
增强原始创新能力一直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我国目前面临“关键领域创新能力不强”的挑战,国家今后在加强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方面会有哪些新的措施?科学技术部部长王志刚回答新京报记者提问时表示,加强基础创新能力,首先应该提高认识。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我们要想实现科技的自立自强,基础创新能力方面必须要过硬。同时,我们今天经常讲产业链、供应链有短板弱项,追根溯源还是基础研究能力存在薄弱环节,基础不强。在十九届五中全会和这次政府工作报告中,都对基础研究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科技部来讲,要认真学习领会,加以落实。
回顾十三五,王志刚称,回顾“十三五”,我国基础创新能力取得很大成绩。国家创新体系中,基础研究的比重和位置越来越重要,顶层设计和系统布局也更加合理,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与自由探索相结合的基础研究格局也正在形成,在铁基超导、干细胞、量子信息、类脑芯片等领域,以及在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都取得一批基础研究成果。
针对基础研究规律性探索也有新的进展,适合基础研究的方法和范式也在不断改进,能力和队伍不断提升,适合基础研究的科研环境不断优化,手段也在不断建设中。在基础研究方面,从国家的投入来讲,有很大进步。十三五,中央财政的科技投入增长了70%,基础研究翻了一倍,说明在投入结构方面,基础研究比重在加大,首次超过了6%,在全社会研发投入中的比重达到6.16%。同时在基础研究方面,也更加注重项目选题,使真正有价值的问题能够被列入基础研究的重点。
另外,针对基础研究方面的规律性的探索也有新进展,适合基础研究的方法范式不断改进。同时,基础研究的能力和队伍不断提升,适合于基础研究的科研环境不断优化,科研手段也在建设中,一些更好的科研手段来支撑科研基础研究。
王志刚表示,下一步,基础研究在党和国家工作中,在国家科技全局中要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首先,要制定一个基础研究的十年行动方案,要更加科学、优化顶层设计和系统布局,使基础研究在我们国家能够成系统的布局、成体系的推进。第二,继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现在是6.16%,争取在十四五能够使基础研究的比重占全社会研发投入能达到8%左右。第三,更加强调国家战略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第四,更加注重青年科技人员投身基础研究。第五,要建一些基础研究的研究中心和平台。在十三五建了13个数据研究中心,得到了科技界的充分肯定和好评。另外,在基础研究的生态环境评价标准以及支持方式上,还要不断的改革。
科技体制改革如何落实?
围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研评价来推进
近年来,科技体制改革的政策措施落实得如何?后续还有哪些部署和考量?王志刚介绍称,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体制改革放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位置,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取得了一系列科技体制改革成果,143项改革任务全面完成。
王志刚表示,改革仍存在问题,在新一轮改革中不断深化、加以克服。在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方面,主要是聚焦国家战略目标,围绕如何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如何能够构建法律、政策、社会环境等良好创新生态,如何把国家科技投入、全社会的科技投入做出更好绩效,落实总书记要求的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优化体制机制,产出更多科技成果,支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王志刚提到,要坚持改革驱动创新,创新驱动发展,按照总书记要求,推动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两个轮子一起转。改革与创新之间是辩证统一关系。五中全会和政府工作报告都对科技体制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科技部会认真地领会和落实。
王志刚表示,第一,要围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重点来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包括如何构建更加有效的举国体制;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好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力量、科技任务组织者的作用;如何能够使产学研各主体发挥好各自作用,构成创新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如何推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揭榜挂帅”等改革更好地落地见效。
第二,以科研评价为抓手,持续推进已经进行的各项改革,包括给科研人员减负、营造良好生态、良好作风学风,以及如何能够使科研人员心无旁骛,从事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形成对国家发展和安全的强大科技支撑。
如何完善创新区域布局?
区域创新、地方创新必须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针对“在十四五期间,国家在完善创新区域布局,落实国家区域战略协调发展战略方面,有什么样的规划和总体性的考虑?
王志刚表示,我们的目标是要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科技强国,在空间上来讲,区域创新、地方创新必须成为国家创新体系和创新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前期,我们主要是围绕国家发展战略,推动开展区域科技创新活动。
具体而言,首先把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这三个地区作为重点,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其次,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区已经发展三十多年了,要持之以恒做好这方面工作,积极发挥21个国家自创区、169个国家高新区的辐射、带动、引领作用。整个高新区内的企业研发投入占全国企业研发投入的比例是50%左右,创造的GDP占全国的12%,人均劳动生产率是全社会的3倍,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是全社会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再次,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这是我们国家现阶段发展的主要矛盾。在工作中,把北京、上海以及其他一些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形成帮扶关系,用科技创新来促进欠发达地区有更快更好的发展,这也是落实总书记在视察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时候提出的明确要求,就是越是欠发达地区,越要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北京和贵州结成了对子,推动了贵州大数据的发展;上海和甘肃结对子,兰白自创区推动了甘肃高新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新疆和中科院、深圳等结对子,推动了新疆科技创新的发展;科技兴蒙,是用全国的力量来推动内蒙古科技发展;科技入滇,推动了云南科技创新发展。对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就是要通过科技创新使差距更小,这样才能解决区域之间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最后,王志刚说,我们在基层科技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今后要加大力度继续做,在县级等基层专门出台举措来推动科技创新。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科技创新也应该从基础基层做起。科技特派员制度是20多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浙江工作时,大力推动的一项工作。科技部二十多年来一直持续发力,深入实施,在助力脱贫攻坚、推动区域发展、农民增收以及提高劳动者素质等方面,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这次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有10名同志获得“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称号,其中两位就是我们的科技特派员。下一步,我们会更加关注地方和区域科技创新工作,科技部将给予更好的支持和服务。
科技在抗疫中发挥了哪些作用?
从基础科研到应用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大协作
抗疫中科技发挥了哪些作用?王志刚介绍称,从疫情一开始,科技界立即行动,确定五个主攻方向,包括溯源、药物、疫苗、检测试剂、动物模型五个方面,取得一批科研成果,有力地支撑了抗疫工作。
王志刚表示,目前,已有17个疫苗产品进入了临床试验,其中7个进入了Ⅲ期临床试验,4个在国内获批附条件上市。这次抗疫,科技界有13个部门4300多位科研人员、386个科研团队参加科研攻关。
王志刚认为,这是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基础研究,再到产业应用,从研发单位到企业的一次大协作。21个二级学科为科研活动做出了贡献。检测试剂以及疫苗研发中,产学研结合成为科技抗疫一次成功的实践。与30多个国家就科技抗疫进行交流,参加了世界卫生组织(WHO)10个工作组,一批论文、一批成果得到国际同行肯定和应用。
王志刚介绍,下一步,科研攻关组重点做好两方面工作。第一,针对疫情防控,科技要有更多的支撑方法、支撑手段和支撑技术。包括病毒变异,能够尽早在检测试剂、疫苗、治疗药物方面,有更精准的办法来应对。第二,疫情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重大传染病防治要摆在重要位置,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科研攻关持续开展,队伍力量要能够保持住,宁可备而不用,也不能到时束手无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