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创新:做给农民看 带着农民干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不健全,突出表现在创新主体不强,市场化体制薄弱等环节

 


全面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只在于顶层项目设计研发,更要形成创新示范,带动越来越多的农民参与到创业创新中

 


日前,在2018年全国农业农村科技工作会议上,科技部副部长徐南平表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推进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创新是农业经济发展的战略支撑,必须发挥科技创新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关键作用,以创新驱动乡村振兴发展。

 


“可以看到,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不健全,突出表现在创新主体不强,市场化体制薄弱等环节。‘一主’活力不足,‘多元’尚未形成,农技推广体系还有待完善。”徐南平表示,“大国小农”仍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情。到2016年底,全国小农户数量占农业经营户的98.1%。小农户既不能成为市场主体,更不能承担创新重任。

 


徐南平指出,创新驱动乡村振兴发展一是要深化改革,推进市场化进程,促进成果转移转化。二是要增加投入,提升科技研发水平,抢占制高点。三是要培育创新型企业,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四是要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五是要优化环境,引导人才到农村创新创业,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力争到2020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

 


近年来,聚焦乡村振兴的重大科技需求,科技部深入开展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启动1个工程——种业自主创新工程,实施7大农作物育种、粮食丰产增效等8个重点专项,部署绿色宜居村镇、蓝色粮仓、主要经济作物提质增效等3个重点专项,不断完善“1+8+3+N”的研发布局,积极拓展实施一批重大研发项目,抢占农业科技创新战略制高点。

 


科技部农村科技司农业处处长许增泰认为,这些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强调全链条设计、一体化实施,它们以重大战略任务为纽带,实现优势创新资源集聚,国家级平台成为承担科学研究的重要载体,农业创新资源密集区也表现出竞争优势,对于各创新主体的协同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全面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只在于顶层项目设计研发,更要形成创新示范,带动越来越多的农民参与到创业创新中。2018年1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发展的指导意见》,把服务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作为主攻方向,着力打造农业创新驱动发展的先行区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试验区。目前,已建设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4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246个。

 


未来,示范区将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提升我国农业科技园建设水平。“我们不仅要有高水平的研发,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供给,更要做好技术推广应用的试点示范,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徐南平说,农业科技园是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功的实践,示范区是农业科技园的一种高级形态,要通过示范区建设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现实样板。

 


乡村振兴,摆脱贫困是前提。多年来,科技扶贫坚持精准扶贫、智力扶贫、创业扶贫、协同扶贫,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是激发贫困地区内生动力的有力举措。

 


以创新驱动乡村振兴发展,基础在县域,难点也在县域。“强化县域创新意识,是打造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快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基和重要支撑。”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农村与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王书华说。

 


调动县域创新活力,关键是将科学技术和资源点对点落地。科技部农村科技司司长兰玉杰表示,县域创新的重心在基层,必须加强基层科技管理队伍建设,推进高等院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落户,鼓励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和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加强以现代种业为引领的新品种技术成果供给,加大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今年重点建设50个左右创新型县(市)和100个左右科技示范村。

 


“其中,促进先进适用技术成果转移转化的重要力量还有科技特派员,他们定点、定向带动农民创新创业,培育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兰玉杰说,下一步要继续实施科技扶贫“百千万”工程,选择有产业基础的省份扩大科技特派员覆盖面,今年争取全国10万个具备产业基础的贫困村至少能有一半实现全覆盖。